随着农村税费及“两工”的取消,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实体的大量涌现,实现城乡统筹和构建新农村的任务尤为艰巨。面对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乡镇干部历史形成的传指令、收税费、搞结扎的工作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要改变目前乡镇工作困境,就必须从构建和谐新农村事业的客观矛盾中寻找突破口,从完善市场体制中寻找服务方式,从乡镇职能转变中寻找位置和出路。
一、乡镇职责履行中面临的矛盾
一是形势任务与职能定位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政府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更高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的具体事务。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职能定位,乡镇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任务需求。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镇政府不仅要负责规划编制、项目落地等宏观层面的工作,还要处理诸如土地流转、农民增收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这使得乡镇政府在资源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重要课题,但乡镇政府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手段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基层治理的新要求。
二是依法行政与强迫命令的矛盾。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对于乡镇政府而言,依法行政是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乡镇干部仍然习惯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开展工作,忽视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别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上,如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因此,如何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顺利执行,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摆在乡镇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
三是优质服务与素质不高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政府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乡镇政府来说,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是提升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径,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业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部分乡镇干部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准确把握政策精神,更谈不上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为此,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四是供给财政与入不敷出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但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财政收支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镇自身财源有限,税收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财政支出缺口不断扩大。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乡镇政府正常运转,还可能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宽乡镇政府财源,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以缓解财政紧张局面。
二、乡镇职能转变的方向目标
(一)职能取向
一是由计划干预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点应该转变到抓产业促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法制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必须从过去的指令性、强制性计划干预模式向引导型、示范型、协调型的服务工作模式转变,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治理方向转变,在服务中体现行政治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乡镇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地特色产业的研究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领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
二是由行政推动向依法行政转变,进一步规范乡镇行为,规避行政的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基础,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乡镇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杜绝滥用权力现象发生。为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力边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此外,还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因决策失误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三是由行政治理型向技术服务型干部转变,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快乡镇干部转型,通过培训学习,变“万金油”干部为经济内行型干部,变治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本领和服务质量。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乡镇干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行政管理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此,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辅导,传授先进理念和实用技能。同时,鼓励乡镇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实践,了解社情民意,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成长为既懂政策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优先提拔那些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为乡镇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是由大包大揽型向务实高效型转变。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通过培植市场主体,组建产业协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强乡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过去,乡镇政府往往习惯于事无巨细亲自操办,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因此,要转变思路,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以借助商会、行业协会等平台,广泛吸引外地企业来投资兴业;在项目建设上,则可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提高效率效益。总之,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具体措施与实施路径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职能转变目标,还需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并明确实施路径: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乡镇职能转变相关事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困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将乡镇职能转变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 深化机构改革,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调整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合理划分部门职能,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集中受理审批服务事项,推行“一站式”办公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整合重组,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3. 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乡镇干部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为推动乡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机制,拓宽干部成长成才空间。
4. 完善配套政策,针对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予以指导规范。比如,在财政支持方面,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额度,缓解乡镇财政压力;在用地保障方面,允许灵活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指标,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在金融扶持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通过这些举措,为乡镇职能转变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5. 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乡贤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实践,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乡镇职能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契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