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民办学校的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样也在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民办学校在生源的选择、办学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多多少少有别于公办学校,这类问题有时甚至会更为突出。基于这种认识,我有时将近半年的时间对民办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
一、调查过程
学困生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于学困生的界定要把握住三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据此,我们把学困生界定为: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2. 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以××学校为主要调查基地,协同××、××外国语学校,对在校的××个班近××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这些学校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学校的深入调研,我们试图了解学困生成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持。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群体,旨在全面了解各方对学困生的看法和建议。个别访谈则选择了部分典型学困生及其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课堂观察则是为了直观了解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以及与同学的互动等。
3.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的影响,也有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因素。具体而言,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校方面,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不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此外,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等内在因素也不容忽视。
二、学困生成因的探讨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困生的家庭存在各种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等。这些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和支持,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亲情陪伴,内心孤独无助,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资源,学习进度跟不上同龄人。
2.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民办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优质师资和先进教学设备往往集中在少数班级或年级,导致其他班级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困生的个性化关注,使得这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个人因素
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学困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习习惯不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复习预习不到位等。其次是心理素质较弱,面对学习上的挫折容易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是自我认知偏差,部分学困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减轻经济负担,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 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教师应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化元素,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调节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4.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邀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每位教师的成长轨迹,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困生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既受到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多个角度入手,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