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xx市城市建设及安钢、电厂等工业用地范围的不断扩大,xx办事处所辖的六个农村失地农民的群体迅速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更充分地反映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心态,近日,我们在辖区范围内,选择失地农民相对较集中的xx、xx屯、xx、xx村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xx街道办事处共辖六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49个村民组,7330户,总人口为15515人。现有土地总面积2705亩,其中耕地面积2677亩,林地28亩;劳动力总数9894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4381人(从事农业的2896人),外出务工1547人,无固定工作的3966人。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25元。1990年以来,辖区实际有地农民数量13974人,1990年底,16—60岁的男性公民4175人,16—55岁的女性公民数为4230人;20xx年底,16—60岁的男性公民4946人,16—55岁的女性公民数为4948人;15年来六个农村共失去土地3301亩,其中安钢、电厂等工业建设占用土地2873亩。
以xx为例:自90年以来,共失去土地1266亩,其中:安钢在94年和20xx年分别占去460亩和393亩;电厂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原料场、运煤路等占去177亩;城市建设占用土地128亩(107国道和外国语小学占地),村民占用宅基地108亩。整个工业用地占失去土地数的81.4%,城市建设用地占失去土地数的10.1%,村民自己宅基地占失去土地数8.5%。
二、失地农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心态及真实想法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参与由农业向工业、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这部分农民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此外,部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招聘年轻劳动力,这使得中老年失地农民的就业前景更加渺茫。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到他们。许多失地农民虽然名义上享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缴费标准较高,且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人无力承担。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疾病或重大事故面前,失地农民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积蓄或家庭支持,生活压力巨大。此外,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落差和社会不满情绪。
三是心理负担重,对未来充满担忧。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不仅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失去了长期以来依赖的土地情感纽带。对于许多老一辈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生计的保障,更是家族传承和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土地被征用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迷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担忧。尤其是在面对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时,失地农民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些家庭因为孩子上学问题不得不背负高额债务,而住房问题则更为棘手,许多失地农民只能选择租住简陋的房屋,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四是社区融入困难,社会认同感低。失地农民从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迁移到城市或城郊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问题。首先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复杂性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其次是社会关系的断裂,原有的邻里关系和亲情网络被打乱,新的社区环境又难以迅速建立信任和归属感。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失地农民在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交互动方面也存在诸多不便,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边缘化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感。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具体措施
针对失地农民面临的种种难题,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首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如家政服务、电工维修、餐饮烹饪等实用技能。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定向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参加培训并成功就业的失地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生活负担。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缴费标准,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每个失地农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具体而言,可以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或收入较低的失地农民提供兜底保障。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为失地农民提供额外的风险保障,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再次,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通过设立社区心理咨询站、开通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心理困扰。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缓解心理压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失地农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促进社区融合,增强社会认同感。政府和社区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帮助失地农民尽快适应新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感情融洽。另一方面,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改善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建设一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关怀。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各种难题,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