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关于杏庄镇杏庄村创业富民的调研报告 >

关于杏庄镇杏庄村创业富民的调研报告

  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能否增收翻番,事关“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少,是当前xx县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此,xx县提出了在农村创建“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近日,我们对杏庄镇杏庄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有了一些粗浅认识。

  一、基本情况

  杏庄村位于杏庄镇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国土面积13166亩,86户,188口人,常住人口100余人,耕地面积282亩,14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20名党员,在家党员8名,3个党小组。杏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为广阔的林地和山地资源,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二、发展现状

  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2325元,农民的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山药蛋等农作物和采摘中小药材为主。玉米亩产800斤,收入500余元,山药蛋亩产4000余斤,收入3600余元。20xx年采摘青翘、连翘共2万斤,青翘每斤6元,连翘每斤20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这些数据反映出杏庄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整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增收渠道单一,亟需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种植单一,转化率低;支柱产业单一,农民增收困难,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农民不敢大胆大步调产转产。一部分干部群众存在思想保守、不愿尝试新事物的情况,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敏感度。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条件差,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三是产业发展缺乏规划,未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党建网联工程”,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网络体系,确保党的政策和声音能够及时传递到每一位村民心中,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杏庄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修缮村内道路,打通对外联系通道,方便农产品运输销售。此外,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

  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杏庄村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首先,可以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高效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其次,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再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拓宽增收渠道。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四)强化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于推动杏庄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当地政府应定期组织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传授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学习需求。此外,还要注重挖掘本土人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五)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杏庄村应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归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最后,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杏庄村要想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三农”工作这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具体实践中,既要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又要注重软件环境优化;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既要立足当前解决问题,又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