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明观的三重维度
文明问题在思想史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不同思想家对文明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是解析文明的基础,人的发展是评析文明的尺度,实现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文明的理想追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明观的三重基本维度。
人的实践:解析文明的基础
近代西方文明研究深受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求打破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思想禁锢,突出对人本身的关注,站在人的视角而非神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确证人类社会从自然蒙昧状态走向文明开化状态是依靠人的理性力量实现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与理性精神内在契合的文明社会。这一研究传统一直延续到马克思的时代,并衍生出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当中既有以基佐为代表的历史学研究,也有以摩尔根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驳斥了神学史观,主张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不可抹灭的进步意义。然而,在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却又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人”概括为人的一切“共性的抽象”,从“抽象的人”出发把握文明。于是,对人的研究就变成对人的思想观念、内在本性和自我欲求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求索便不可避免地深陷唯心主义的泥淖,文明被视为人思想观念的产物,文明进步被视为人思想观念的进步和自我欲求的满足。
马克思则突破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桎梏,将人的实践作为解析文明的基础。在他看来,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还包括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要理解文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性或思想观念出发。
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形式,进而影响了文明的形态和发展阶段。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工具、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文明特征。例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赖采集和狩猎为生,形成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大工业的兴起,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商品经济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速,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现代文明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还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文明的进步,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它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此,马克思提出了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主张,认为这是实现人类解放和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
人的发展:评析文明的尺度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评析文明的重要尺度。他指出,文明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平等。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大多数时间都用于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个人发展。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仍然限制了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人们不再受制于资本的奴役,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公平正义,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权益,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此外,社会主义还提倡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的全面发展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现实可能。
实现人的解放:共产主义文明的理想追求
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文明观的最高理想追求。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或政治体制,更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这个理想的文明社会中,人们摆脱了物质匮乏和精神束缚,过上了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首先,要彻底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废除私有制,才能消除剥削和压迫,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再次,要改革上层建筑,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民主选举、依法治国等方式,才能确保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除了物质层面的变化,马克思还强调了精神文化的变革。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每个人都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此外,教育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事业,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总之,马克思文明观的三重维度——人的实践、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解放——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明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通过对这些维度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还可以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明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建设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