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在京培训期间,听了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讲授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一课,结合本县实际,对我县人才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我县人才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了人才兴县战略,通过采取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加强教育、公平竞争等措施,不断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引进、留住、使用人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才与经济工作同步协调、相互促进的较好局面。据统计,我县现有各类人才为XXXX人,其中党政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XXX人,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XXXX人,企业人才XXX人,这些是我县各行业的骨干力量,是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支撑。我县的人才工作在整体趋势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跟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才总量较少。我县人才密度现为X.X%,和全市近X%的平均水平相持平,但和一些先进县市的X—X%水平相差较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引进外地人才还不多。只是近两年来引进了XX名大学生,往年引进较少,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像能聚集各地人才的企业不多,引进人才的有效形式和力度都还不够;二是开发本地人才不够。本县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县工作的很少,部分本地人才因循守旧、学习不够、参与竞争意识较弱的现象较普遍,存在现有人才的折旧褪化现象;三是人才流失现象的存在。这不仅影响了我县人才队伍的稳定,也削弱了我县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人才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县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而在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层次上看,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中级以下人才占比较大,难以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此外,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再次,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未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才,导致部分优秀人才选择外流。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晋升渠道,使得一些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发展机会,从而降低了他们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县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服务链条,在信息平台建设、创业扶持、职业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无法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们的发展壮大,制约了其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我县人才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拓宽引才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广泛宣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以及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关注并投身于我县建设。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高校招聘会、专场推介会等活动,主动出击对接优质生源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招聘活动,探索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构建多元化引才格局。
二是强化精准引才。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梳理出急需紧缺的专业领域和技术方向,制定个性化引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引领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团队。建立健全专家顾问制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提升引才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是优化引才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让各类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问题,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氛围,使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热情与关怀。
(二)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本土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特点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项目,帮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任用,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引导在职人员通过在线学习、函授进修等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热情。积极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三是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开展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树立正面榜样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建立和完善技能等级评定体系,推行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荣誉称号评选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三)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一是创新用人模式。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推行竞聘上岗、公开选调等方式,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区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允许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聘用兼职人员或短期顾问,降低用人成本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外部智力资源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二是健全评价体系。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规律,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克服简单量化考核弊端。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重点考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则更关注其专利发明数量及转化效益;对于经营管理型人才而言,业绩增长幅度和市场份额占有率成为衡量其能力高低的关键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人才评价过程,确保结果客观公正权威可信。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人才成长轨迹和发展态势,适时调整评价内容和方式,使之始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拓宽人才晋升通道,打破职务职级天花板效应,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舞台。积极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扩大基层一线干部晋升空间。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适当放宽评审条件,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顺利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内部职称评定体系,给予核心骨干员工更高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人才交流任职制度,促进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人才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操作细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等。落实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配套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失败风险,鼓励大胆尝试新事物新技术新模式,营造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包括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人才管理系统,实现人才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立健全人才数据库,实时更新维护数据资料,便于各级各部门及时准确掌握人才动态情况。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增进彼此了解沟通,搭建交流合作桥梁纽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文体娱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讲述人才故事,传递价值理念。倡导尊才爱才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人才工作中来,共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侵害人才权益的行为事件,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他们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总之,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