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庆典仪式,我代表水利部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等,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而且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现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对中国主要江河径流量的观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六大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北方河流下降幅度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偏旱,地下水水位下降比较明显,地下水资源锐减。与此同时,中国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大洪水。自20世纪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显著减少,冰川融水使得河川径流的补给和季节调节能力大大降低。情景分析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大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带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变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要未雨绸缪,从最坏处着手,争取最好的结果。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此外,还加大了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其次,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致力于保障人民用水安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水利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一方面,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水文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强化水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对重要水源地、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确保其功能正常发挥。同时,积极开展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缓解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区域间水资源均衡配置。此外,还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全民节约用水意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浪费现象。
再者,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积极开展适应性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比如,在农业领域,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等方式,提高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林业方面,则着重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增加森林碳汇储量,提升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沿海地区,则重点推进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减轻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最后,必须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参与进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学校、社区、媒体等机构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度和支持率。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共同迎接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中心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气候变化研究做出积极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