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刚才,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这标志着我们为之奋斗、辛勤建设了24年的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告一段落。在此,我谨代表水利部和陈雷部长,代表验收委员会向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工程建设的有关部委、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荆江大堤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防洪始终是长江防洪乃至全国防洪的焦点和重点。荆江大堤是一级堤防,在长江防洪体系中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工程。一是荆江河段过流能力相对较低。长江的防洪标准,从城陵矶到武汉市及以下,都是用30天洪量控制;唯独荆江河段由于过流能力较低,用流量控制。长江宜昌以上来水,历史上的最大流量是1870年的110000m³/s,百年一遇洪水为820xxm³/s,而荆江河段的实际过流能力约为60000m³/s,历史上出现超标准洪水,往往导致堤防溃口,北淹江汉平原,南淹洞庭湖区。建国以后,为了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我们增加了荆江分洪区。若按照1954年型洪水位和66000m³/s流量防御,目前荆江大堤堤防本身的防洪标准,大约只有15年一遇,是长江防洪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二是荆江大堤保护范围非常广。荆江大堤不仅保护着富饶的江汉平原10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和1000余万亩土地,还保护着武汉等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这些地区一旦出现洪灾,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三是历朝历代对荆江大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荆江大堤从东晋时期开始修筑堤防,到现在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肇于晋、拓于宋、成于明、固于今”。明朝名相张居正比较重视水利,将原来分段的大堤连接起来,约长120公里。
二、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的重要意义
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自启动以来,经过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工程不仅提升了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更是在多个方面彰显了其重要意义。首先,它极大地增强了区域防洪安全保障。通过对大堤进行系统性加固,有效提高了荆江河段的过流能力和抗洪能力,使得该地区在面对可能发生的超标准洪水时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这不仅保障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体现了我国水利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精神。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广泛应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新型防渗材料等,确保了工程质量的高标准和高可靠性。同时,工程还引入了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大堤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再次,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其他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施工单位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这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不仅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也为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工程还注重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荆江河段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和技术论证,确保设计方案既符合实际需求又具备前瞻性。同时,工程还注重与上下游相关工程的衔接配合,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
二是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把关。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为此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施工工艺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把控。特别是在隐蔽工程施工阶段,更是加大了检查力度,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经得起检验。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质量控制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水平。为了攻克工程技术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在解决软土地基沉降问题上,通过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成功解决了传统地基处理方式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面,研发并应用了一种新型温控技术,有效防止了裂缝的产生,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性,也为后续维护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双赢。工程建设期间,我们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之中。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如设置围挡、洒水降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在工程区域内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强化组织协调,凝聚合力。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各方密切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为此,我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各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协同作战,确保了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此外,我们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工程建设的意义和进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氛围。
四、未来工作的方向和展望
尽管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但我们深知,防洪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加强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建设。结合当前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防洪标准和策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区域防洪能力。要继续加强对荆江分洪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防洪调度体系,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应急响应速度。
二是要不断深化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工程的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复杂地质条件方面,更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良好局面,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今后的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规政策,坚决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兼具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价值的示范项目,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要着力提升管理水平。高效的管理是保障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中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之,荆江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的成功实施,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长江防洪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