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日益成为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为了助推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科学地向前发展,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简称“两会”)组织人员与所到镇的“两会”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对10个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含农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研究。调查小组采取普遍问卷调查与重点解剖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类型
这次调查的10个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5个,填写问卷表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解剖分析了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农业种植型、农机农资服务型、农副业加工型、农产品营销型等,从其领办组建看,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村干带动型。主要是由村居社区干部或农技人员牵头,与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组建成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支部引领、干部党员带头、群众参加。这种类型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紧密型。如XX镇XXX村桑茧专业合作社,以村办茧站、簇片厂为依托,以村党总支书记为法定代表人,村干部和农技人员为管理人员,900户(全村1400户农户)养蚕农户参加组建了桑茧专业合作社。20xx年创办并到民政部门进行了登记,20xx年又按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工商登记。合作社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化为导向,以社会化服务为中心。为社员提供“五统一”服务:统一采购桑树苗、鸡饲料(桑田养鸡);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防病治虫;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收购、销售。
二是松散型。如XX镇XXX村水芹菜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20xx年4月,由并村之前的港东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明牵头组建,入社社员580户、965人。合作社将流转的1300亩土地承包给103户农户,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尽管合作社内部管理相对松散,但通过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开展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交流,增强了社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益。
三是混合型。如XX镇XXX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由村委会主任李某某带领村内多名党员干部共同发起成立。合作社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120余户农户,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不仅负责蔬菜种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还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此外,合作社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了社员收入。
(二)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社主要由当地种植养殖大户或能人牵头,联合周边农户成立,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例如,XX镇XXX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由该村养猪大户王某某于20xx年发起成立。合作社现有社员210户,其中核心成员30户。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饲料、药品等生产资料,降低了成本;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社员提高养殖水平。在市场销售方面,合作社与多家屠宰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了生猪销售渠道畅通。此外,合作社还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猪-沼-果循环农业,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企业带动型。此类合作社通常由涉农企业发起,旨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如XX镇XXX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当地一家知名茶企于20xx年发起成立。合作社现有社员150户,茶园面积达20xx余亩。茶企为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派遣技术人员指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在采摘季节,茶企按照市场价格优先收购合作社生产的鲜叶,保证了社员收益。此外,茶企还投资建设了现代化加工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也为社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二、运行机制
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运行机制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在组织架构方面,大部分合作社都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权力制衡不够、决策透明度不高等现象。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大多数合作社建立了会计核算制度,但仍有一部分合作社存在账目不清、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再次,在利益分配方面,部分合作社未能充分考虑社员贡献差异,导致积极性受挫。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章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监督,确保各项事务公开透明;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社员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当前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导致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二是人才匮乏。由于农村地区生活环境艰苦、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扎根基层,造成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市场竞争力弱。多数合作社规模较小、品牌意识淡薄,缺乏有效市场推广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而我区许多合作社尚未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拓展业务领域、提高运营效率。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推动力度不够;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影响了合作社健康发展;三是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制约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对策建议
为推动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推广等领域;另一方面,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好地引领合作社创新发展。为此,我们要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一是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项目,定向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三是积极创造良好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吸引力。
(三)提升市场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合作社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一是要注重品牌塑造,树立品牌形象,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等方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要加强质量管控,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三是要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活动,扩大市场份额;四是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借助科研院所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合作社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新技术。一是要普及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化种植养殖;二是要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网络营销,拓宽销售渠道;三是要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优化生产经营决策;四是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护,防范网络风险。
综上所述,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断创新思路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把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新时代农村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