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是基层农基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开展农业科技“零距离”服务的有效平台,对于实现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进一步掌握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情况,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笔者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典型解剖等方式,对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 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现状
盐城市下辖九个县(市、区),有乡镇99个,农业村居2090个;有农业人口638万,农村劳动力112万;有土地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8万亩,是江苏省农业大市。近10年来,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较好的建设,到20xx年,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健全,推广职能明确,服务工作良性运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在村一级,农技推广机构还普遍缺失,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实现的问题还客观存在。20xx年起,我市各地根据省农委要求,依托乡镇“五有”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挂县强农富民、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等项目,陆续启动了村级规范化农技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根据对9个县(市、区)的调研,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基本建设情况如下:
1.1 村级站数量情况。根据对全市9个县(市、区)逐县调查了解,截止到20xx年11月,全市挂牌建成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点157个,占全市农业村居的7.5%;在建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37个,占全市农业村居的1.7%,省定现代农业示范村村级服务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1.2 村级站人员情况。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人员配备是其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50人,其中专职人员120人,兼职人员330人。这些人员主要由乡镇农技推广站派出的农技员、大学生村官、退休农技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当地农民组成。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约15%,大专学历人员占比约35%,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约50%。虽然人员配置初步具备,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影响了服务站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由于待遇偏低,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一些服务站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村级站设施设备情况。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硬件设施建设是保障其功能发挥的基础。全市已建成的157个村级服务站中,大部分配备了必要的办公场所、实验设备和交通工具。办公场所方面,每个服务站平均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等功能区域。实验设备方面,基本配备了显微镜、土壤检测仪、气象监测仪等常用仪器,能够满足日常农技推广和试验示范的需求。交通工具方面,部分服务站配备了摩托车或面包车,方便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和服务。然而,仍有部分服务站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制约了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1.4 村级站经费保障情况。经费保障是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调研,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资金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政府财政拨款是主要经费来源,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每个服务站一定的运行经费补贴,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方面。项目资金则来自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如农业科技入户、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等,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购置设备、开展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社会捐赠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的物资或资金支持。尽管如此,经费总量仍然有限,难以满足服务站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特别是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村级服务站覆盖范围有限,仅占全市农业村居的7.5%,大量偏远地区的农户无法享受到便捷的农技服务;另一方面,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技术培训和咨询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2.2 人员队伍不稳定,专业能力亟待提高。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人员队伍是推动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力量。然而,当前我市村级服务站人员队伍存在较大问题:一是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导致部分人员选择离职或转行;二是专业能力不足,现有人员中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比例偏低,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农技推广任务;三是培训机会少,多数人员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业务水平难以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服务站的整体效能和服务质量。
2.3 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受限。硬件设施是保障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部分村级服务站的设施设备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农技推广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实验设备陈旧,无法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检测;二是办公环境较差,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交通工具缺乏,限制了农技人员下乡指导的频率和范围。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服务站的形象,也制约了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4 经费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市村级服务站的经费投入仍存在较大缺口。一方面,政府财政拨款标准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项目资金和社会捐赠渠道狭窄,获取难度较大。这使得服务站在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此外,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也使得服务站的运营和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为破解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一是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市、县两级财政对村级服务站的运行经费补贴标准,确保其基本运转所需;二是拓宽筹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机制,如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增强服务站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和项目扶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人才是推动农技推广工作的关键要素。针对当前村级服务站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优化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村级服务站中来;二是加强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农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3 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硬件设施是支撑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加大对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的投入力度。一是改善办公环境,按照标准化要求改造和完善服务站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更新实验设备,逐步淘汰老旧落后的仪器设备,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分析和实验器材,提高数据处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三是配备交通工具,根据实际需要为每个服务站配备一辆以上适合乡村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方便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和服务。
3.4 完善服务机制建设,增强农技推广实效。为确保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真正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一个涵盖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技术成果等内容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发布最新资讯;二是创新服务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推行“互联网+农技推广”、“订单式服务”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对村级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其工作成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应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