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的主战场(黄奇帆)
数据之光,烛照前行:技术蝶变,赋能发展。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方面释放出强劲动能。数字中国建设是一项横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安全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理解数字中国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数字时代的“五全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特性,人类通过处理数据形成智慧。通常来说,数据具有六大特性:数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数据是碎片化的、没有意义的;数据不可能完全“原始”,其加工过程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数据可以产生数据;数据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价值与产权;数据可以多次转让和买卖。由于这六大特性,人类得以在不断产生、利用和提炼数据的过程中,认知规律、探求真理,创造璀璨的科学文化成果,传承丰富的经验技艺,推动文明进步。信息是认识世界的钥匙,不同的信息形态和内涵对应的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农业时代对应的是自然信息、工业时代对应的是市场信息、互联网时代对应的是流量信息。数字时代对应的则是“五全信息”,即全空域泛在、全流程持续、全智能解析、全价值叠加和全数据解析,具有结构型、动态型、秩序型、信用型、生态型五个特征。可以说,“五全信息”是智慧形成的关键。原始的、碎片化的数据,通过提炼清洗才能成为“五全信息”,才具备从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判断、判断到智慧的价值。
人工智能引领智慧城市的新纪元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AI)作为核心技术之一,正逐渐成为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也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人工智能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控交通流量,预测交通拥堵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信号灯时长,优化交通流。此外,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交通出行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交通事故,还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绿色城市发展。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交通更加高效、安全、环保。
其次,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方面的潜力巨大。借助物联网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通过对海量环境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还可以预测环境变化趋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也正在逐步推广,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类垃圾,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再次,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智慧医疗平台整合了电子病历、基因组学、影像诊断等多种数据源,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疾病预测和个性化诊疗方案推荐。远程医疗服务使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此外,机器人辅助手术、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新型医疗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精度和护理质量,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改善了医患关系。
最后,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例如,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和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增强社区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民意诉求,精准制定政策法规,提高决策科学性和透明度。此外,智能客服机器人、虚拟助手等新兴服务形式正在改变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使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要实现人工智能对智慧城市的全面赋能,必须注重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环节,可以实现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工艺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等功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传统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存在大量重复劳动,容易导致工人疲劳和操作失误。而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焊接、装配等高精度工序,不仅可以提高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还能降低工伤事故风险。同时,基于视觉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缺陷检测系统可以在生产线末端对成品进行快速筛查,确保每一件出厂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偏好,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实现按需定制生产,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
除了制造业,农业也是人工智能赋能的重点领域之一。现代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频繁等问题,传统耕作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需求。为此,智能农业应运而生。通过部署无人机、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可以实现农田环境监测、作物生长状态评估、病虫害预警等功能,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例如,在果园中安装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浇水量,既节约水资源又保证果树生长所需水分供应。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可以让消费者清晰了解食品来源,增强消费信心。
服务业同样可以从人工智能发展中受益匪浅。金融、物流、零售等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例如,在金融服务领域,智能投顾系统可以根据客户资产状况和个人偏好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信用评分模型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降低坏账率。在物流配送方面,无人仓、无人机送货等新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营成本。而在新零售场景下,线上线下融合的购物体验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借助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购物环境,让消费者享受更加便捷、愉悦的购物旅程。
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探索,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为各类主体提供丰富的训练样本和应用场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但仍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师资力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对于在职人员而言,则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拥抱这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宜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