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现象屡屡上演甚至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广泛并强烈关注。有人责怪家庭教育不力,有人抱怨学校管理不当,有人埋怨社会管理失衡。血淋淋的事实背后,有学生自身性格原因,更有其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诱导等多方面成因,值得反思。为预防和消除校园欺凌,需要整个社会通力合作,建立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学校的管理和家庭教育等等。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及现实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治标还要治本,立法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内各地各学校针对类似问题,也制定了不少制度规章,但都流于形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制度规章只有上升到立法的角度,才具有震慑力,也只有遵从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管理体系,才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而以“加强管教”开脱。建议对校园欺凌采取“零容忍”政策,实行家校双方共同管理,双管齐下。建立《反欺凌法》。在学校层面,规定教师以及其他员工发现欺凌现象时,有义务向校长或学校经营管理者报告,收到报告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及时进行事实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并防止问题再次发生。从法律层面上赋予教师、校长等的通报义务。有调查义务的教师、校长、学校经营管理者违反规定,致使欺凌行为给学生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损害赔偿,损害赔偿额由法院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认定;违反立法上的其他义务造成损害也应给予补偿。在家庭层面,规定学生父母双方均有监护义务,对孩子从小监护,直到成人,对其暴力倾向,绝不能纵容包庇,并承担学生欺凌行为造成的一切损害赔偿责任。
二、重视思想教育,纳入必修课程
从“小”抓起是治本良方。我国重“教”轻“学”、重“才”轻“人”、有“教”无“育”,“重知识、轻德育”的积弊深厚。中国的教育问题,年年在讲,月月在讲,就是没有改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小”抓起,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幼儿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小学阶段,应加强品德教育,设立专门的课程,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阶段,则应进一步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除了继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要言传身教,以德育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社区、媒体等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等活动,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特别是新媒体平台,要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发布优质内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亲自抓、负总责。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科任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纪律,发现异常及时反馈。此外,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困惑、化解矛盾。
2. 强化安全防范,营造平安环境。校园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学校要加强门卫值班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校园,防止闲杂人员混入校园滋事。定期检查校园设施设备,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校园全覆盖,实时监控校园动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响应。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如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提高师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四、优化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
提高家长素质,树立正确育儿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摒弃传统的棍棒教育和溺爱式教育,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增进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2. 培养良好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都应该重视家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制定家规家训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家风文化的熏陶,懂得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基本道理。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治格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公正地报道校园欺凌事件,避免过度渲染和炒作,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负面影响。加大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报道那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事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防范意识。开设专题栏目或热线电话,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社会关切,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2. 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协同机制。校园欺凌问题涉及面广、成因复杂,单靠某一方的努力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救助、心理疏导等工作。司法机关要及时介入,依法严惩校园欺凌行为,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人士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总之,校园欺凌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入手,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安全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