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三功夫”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更为深刻地进入文化和文明的层面,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今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基本内涵,再到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点阐述“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内涵越来越丰富。“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具体来说,“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和科学态度,也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觉追求。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落实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并将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其次,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礼治”思想,倡导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吸收传统商业道德中的诚信原则,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我们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精品。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作品,用优秀的文化成果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三、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学理阐释。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深入探讨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启示。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传播“第二个结合”的理念。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在学校教育中,要把“第二个结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扩大“第二个结合”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第二个结合”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可以将是否重视和支持“第二个结合”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在经费投入方面,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相关项目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总之,“第二个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