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丰富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形式,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专业化的宣讲队伍以及沉浸化的传播场域,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亲和度、关注度、话题度、影响度以及参与度,努力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实现“交汇”,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得更好、更开、更广。
话语表达通俗化:提升亲和度。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理论宣传只有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成群众语言、日常语言,才能与群众同频共振,为百姓所接受。话语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创新理论的沟通载体,接地气、通俗化、具体化的话语表达是拉近距离,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的关键。这就要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表达通俗化。一是面向人民群众,善用群众语言。用生动化、形象化的话语表达阐释新思想新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比如“打铁必须自身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这些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语言不仅易于记忆,更能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认同党的创新理论。二是结合实际案例,增强说服力。通过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群众能够从具体事例中感受到理论的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三是注重互动交流,形成共鸣。通过开展面对面的座谈交流、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答疑惑,增强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数字化传播手段:提升关注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可以有效扩大党的创新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首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权威解读、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文章等形式多样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其次,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推送适合不同群体的内容,提高传播效果。例如,针对青年群体,可以通过制作动漫、微电影等形式,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对于老年群体,则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普及。此外,还可以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或网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功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精品化文化产品:提升话题度。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因此,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如图书、影视剧、歌曲、展览等,使之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和鼓舞。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例如,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通俗易懂的读本,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知名人士担任形象大使等,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
专业化宣讲队伍:提升影响度。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宣讲队伍是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准确传达、深入人心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建立一支涵盖各领域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及基层工作者在内的多元化宣讲团队。这些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成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四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通过上述举措,可以打造一支忠诚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宣讲队伍,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沉浸化传播场域:提升参与度。为了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沉浸式传播环境。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还涵盖了虚拟空间中的网络社区、社交平台等新兴领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设立固定的学习点、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在网络空间里,则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打造虚拟课堂、在线论坛等互动平台,让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所需信息,并与其他参与者展开热烈讨论。此外,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创造出更加逼真、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受众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现场或未来社会之中,从而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感悟。总之,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沉浸式的传播场域,可以使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形成全民学理论、人人谈理论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实现“正能量”向“大流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工作。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