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时期,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积极顺应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奋力打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城乡残疾人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有保障,居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残疾人平等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活跃,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深入。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二、任务规划
(一)全面融入我区发展战略
形成统筹协调的助残机制。以我区转型发展、晋位出彩、打造样板区为契机,对标先进地区,推动助残政策、公共服务、组织建设、文体活动等领域全方位学习了先进经验。联动建设残疾人服务平台,鼓励残疾人异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惠残政策的互通共享,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残疾人创业门槛;推广成功案例,树立典型榜样,激励更多残疾人投身创新创业。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全区统一的残疾人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精准服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位残疾人。
2. 创建共建共享的服务基地。积极推进我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加强与省、市康复中心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辖区定点康复机构的功能,为残疾人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具体举措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培养专业康复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从单纯的医疗康复向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对康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最佳疗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慈善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
3. 优化互惠互通的服务体系。加强与市残联多层面合作,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在政策制定方面,密切跟踪国家和省市最新动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在资源整合上,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服务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如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此外,还应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延伸服务触角,将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到一线,使残疾人能够就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全面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时掌握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救助对象;简化申请手续,推行一站式办理,缩短审批周期;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用于解决突发性、临时性困难;鼓励社会各界捐赠,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信心。
2. 强化社会保险兜底功能。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政策,确保残疾人应保尽保。对于缴费困难的残疾人,给予适当补贴,减轻个人负担。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属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优化经办流程,提供上门服务或代办服务,方便残疾人办理相关手续;加强部门协作,实现社保系统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对接,确保政策无缝衔接;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防止出现漏保、错保现象。通过上述努力,使残疾人能够享受到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3. 推动福利待遇稳步提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适时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进一步扩大享受补贴的人群范围,让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受益。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补贴调整机制,参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适时适度上调补贴金额;简化资格认定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挪用侵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其他形式的福利津贴,如节日慰问金、特殊困难补助等,丰富和完善残疾人福利体系。
(三)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开设适合残疾人的专业课程,如手工制作、电商运营等,培养实用技能。具体措施包括: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配备专职教师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建立培训效果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对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残疾人给予奖励,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使广大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
2. 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对招用残疾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岗位补贴等政策支持。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残疾人。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场地租赁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搭建残疾人就业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企业与残疾人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保护,依法查处歧视行为;设立残疾人创业孵化园,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电商、特色农业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通过以上举措,为残疾人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增收。
3.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全方位服务。加强与人力资源市场、劳务派遣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拓宽就业服务网络。具体措施包括: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定期走访调研,了解残疾人就业需求;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为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就业规划;开展就业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匹配人岗信息;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帮助其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适应残疾人特殊需求。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助力残疾人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四)加快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
构建全学段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儿童接受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增加中职学校招生名额,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让重度残疾儿童也能接受教育;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满足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学习需求;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链条,为残疾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开发符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教材和教法。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支持。具体措施包括: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残疾人的校本教材,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建立特殊教育资源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让每个残疾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3. 增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招收残疾学生,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项目,减轻残疾学生的经济压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残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建立专门的辅导和支持团队,帮助残疾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残疾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加强对残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这些措施,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梦想。
(五)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繁荣残疾人文化艺术。扶持残疾人文艺团体创作演出,推出一批反映残疾人生活的优秀作品。举办各类残疾人文化节庆活动,展示残疾人风采。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残疾人文艺创作;邀请知名艺术家担任顾问,提升作品艺术水准;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组织残疾人文艺汇演,扩大社会影响力;鼓励残疾人参与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措施,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 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完善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配备专业教练员队伍。积极备战全国残运会等大型赛事,争取优异成绩。具体措施包括:规划建设残疾人体育场馆,配置适合残疾人的健身器材;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竞技水平;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维护公平竞赛环境;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理念。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升残疾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3.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倡导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消除偏见和歧视。深入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正能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残疾人权利知识;表彰奖励扶残助残先进典型,树立良好风尚;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残疾人出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通过这些措施,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总之,“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