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省国省道出现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面积破损以及数十个被称为“黑点”的事故多发路段,省交通运输部门决定用三年时间实施“提升工程”改造。在实施“提升工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重铺过程中,深入探讨如何确保施工期间的道路畅通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以闽西山区公路为例,该地区不仅车流量大,而且道路交通状况复杂,为了防止重铺路段施工期间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保障过往车辆与行人的通行安全,笔者将针对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分享几点见解。
福建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其地理特征决定了境内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连绵不断。闽西地区的公路建设往往穿越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区,这些路段面临的交通干扰较大,道路条件呈现出坡度陡峭、弯道急促、路面狭窄等特点,多数公路的技术等级较低,部分路段甚至未达到标准,单边路面宽度仅为4.5米,某些特殊路段如汀四线的单边宽度不足2米。此外,这些山区公路的最高海拔可达1500多米,最大纵坡达到11%,最小平曲线转弯半径仅为15米。更为复杂的是,车辆与行人混行的情况十分普遍,以新罗区为例,该区人口约4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8889辆,摩托车数量更是达到了73000余辆,繁忙路段的日均交通流量高达11980辆次以上。满载矿产资源的车辆频繁往返于闽南沿海乃至广东、江西等省份之间,超载、超限运输成为了威胁公路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单边路面宽度不足5米的情况下实施半幅施工、半幅通行,过渡路段实现双向通行的难度极大,有时甚至只能采取单向行驶的方式。加之超载、超限运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半坡熄火、起步时传动轴断裂、下坡时制动失灵等问题,以及部分驾驶员不服从指挥擅自闯关的行为,都极大地威胁到了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及交通疏导人员的人身安全,给山区公路施工保畅带来了诸多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项施工保畅对策:
首先,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设立全市范围内的“提升工程”工作指挥部,由各设区市政府主导,联合市公路局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各公路分局的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指挥部应确保整个项目从宏观层面到微观执行都能得到统一协调,形成市局、分局、施工班组三级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作人员的责任落实到位,全力推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
其次,科学规划施工方案。在制定施工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现有交通流量、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顺序,尽可能减少对正常交通秩序的干扰。对于那些交通流量特别大的路段,可以考虑采用夜间施工或者节假日集中作业的方式,以减轻白天高峰期的压力。同时,加强与当地交警部门的合作,提前发布施工信息,引导社会车辆合理绕行,避免造成大面积拥堵。
再次,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在施工过渡区域,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配备足够的交通安全设施,如反光锥筒、临时信号灯等,确保过往车辆能够清晰识别并遵守交通规则。此外,还应加强对重型运输车辆的管控力度,严厉查处超载、超限行为,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最后,创新技术手段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领域,如智能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平台等。通过引入这些现代化工具,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及周边路况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还能有效提升交通疏导效率,缩短车辆等待时间。例如,在施工路段两端安装高清摄像头,配合后台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自动识别违规车辆,辅助执法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源头;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逻,能够全面掌握现场情况,为决策提供直观依据;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历史数据中提炼出行规律,预测未来趋势,指导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综上所述,面对山区公路施工保畅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既要注重顶层设计,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又要立足实际,科学编制施工计划;更要以人为本,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同时还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升工程”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