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XX市“数字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XX市“数字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数字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全市“数字农业”发展实况、取得的成效及面临困难和影响因素,9月3日一20日,XX市统计局选取X县为调研点,对全县涉及数字农业的29家经营主体和5家普通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选取部分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走访,并对县统计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访谈。经调查发现,我市积极探索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在渔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应用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X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智慧农机以及应用北斗导航进行农机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控、对土地深耕深翻进行数字化监测、对智慧渔业、病虫草害和苗情墒情实施自动化监测等采取“先做后补”的形式给予30%至50%的财政补贴,不断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此外,市政府还积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设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全程指导和技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农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资金链不断裂,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市政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学习了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为我市“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际应用情况

  从使用主体看,“数字农业”在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中应用更广泛。受设备成本、生产需求等因素影响,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农户对“数字农业”的应用差异较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家庭农场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对推进“数字农业”的主观意愿较高,应用更广泛,而一般的家庭农场、农户则相对较少采用。具体表现为:大型经营主体普遍配备了先进的智能装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灌溉系统、环境监控设备等;他们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精准施肥、喷药,从而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品质。相比之下,小型经营主体由于资金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小农户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其对“数字农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促进更多中小农户参与到“数字农业”的建设中来。

  2. 从应用场景看,“数字农业”已覆盖多个领域并展现出广阔前景。当前,“数字农业”在我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巡查,能够及时掌握田间作物长势,提前预警自然灾害,有效减少损失。二是农产品加工环节。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等信息,增强了市场信任度。三是农村电商销售环节。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在网上开店销售自家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为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农资供应、农技咨询、农机租赁在内的全方位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五是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环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发便民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改善民生福祉。总之,“数字农业”正逐步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数字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数字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部分偏远山区网络信号差,无法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不稳定也会影响智能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地区通信基站、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网络畅通无阻;同时,要完善电网布局,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数字农业”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2. 技术人才短缺成为阻碍“数字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等原因,导致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到农村就业,现有人员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技能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加强在职培训,定期组织专家下乡授课,传授最新科技成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尊重知识、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

  3. 农民思想观念保守不利于“数字农业”的普及推广。许多传统农民习惯于沿用老办法种地,对新事物缺乏兴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数字农业”的进程。为此,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展示、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农民亲眼看到“数字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进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4.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数字农业”的协同效应。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了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为打破这种局面,应当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搭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防止泄露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

  为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农业”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研究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数字农业”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继续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对积极参与“数字农业”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或补贴。

  3.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用户需求量身打造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整体竞争力。

  4. 注重人才培养,积蓄发展动力。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农村事业;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打破身份限制,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5. 深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数字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科技周、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鼓励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与到“数字农业”的实践中去,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我市“数字农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助力全市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