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自身文化保持坚定信心和强烈认同。回望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万般淘洗,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也蒙尘受辱。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肩负起民族复兴、文明重振的历史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中,不断赋予古老的中华文化以希望、以生机,积极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从落魄蒙尘到重焕荣光,重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凝练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民族自信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和根基。亿万人民因自信而自立,由自立而自强,持续迸发文明创新创造的活力。这样高度的自信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充分理由、充足底气之上的。这样的自信植根于深厚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寄寓着先贤理想,激励着后人志向,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更涵盖了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内容。例如,20xx年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启动了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确保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妥善保存和展示。此外,各地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非遗展览等,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增强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意味着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利用好网络空间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比如,鼓励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传递真善美的优质作品,支持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传播人才,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解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或盲目排外,而是要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坚定信念、保持特色。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变得更加频繁密切。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也应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很好的例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纽带。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刻板印象,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等方式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从中观层面看,各类文化机构和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实践,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从微观层面看,则需要每一位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自信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时,我们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